51pc·mc192.168.0.151一品茶楼论坛,(一品楼ypl论坛),ypllt.net论坛春风阁(全国信息)

    设为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  |  无障碍浏览  |  进入适老模式 
    当前位置: 首页 >> 正文
     

  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历史责任

    2024年01月04日 00:00  点击:[]

    随着首次中央统战工作会议的召开和《中国共产党统一战线工作条例(试行)》的颁布,中国特色政党制度引起国内外学者更多的研究关注。笔者认为,解读中国的民主党派,离不开三个基本要素:一是“中国特色”,二是中国的传统政治文化,三是中国的基本国情。

    一、中国特色政党制度

    中国政党制度参政党概念的提出,丰富了世界政党理论和政治理论的内涵。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,在世界政党制度发展史上实现了两个创新:政党概念的创新和执政形式的创新。它创制了新的政党类型,拓展和深化了对政党基本属性的认识,创制了新的合作政党体系,拓展和深化了对政党关系性质的认识:领导与被领导,执政与参政,有效地解决了政治资源浪费问题。

    “无限的过去都以现在为归宿,无限的未来都以现在为渊源?!敝泄持贫炔谕炀让褡逦M?、争取民族独立的革命斗争中,救亡图存是中国近现代一切政治建设的历史起点和逻辑原点。从它产生的那一天起,就成为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,调动最广大的人民抵抗外侮、争取国家独立、民主、和平、统一和富强的积极性、主动性的政治力量。历史起点和历史主题,深刻地影响了中国民主政治发展的历史轨迹和现实道路,也使中国的政党和政党制度烙上了鲜明的特色:即社会基础的广泛性、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、党际关系的合作性,以及战略目标上的长期性。

    二、中国特色政治文化

    从政党的角色定位看,民主党派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构成的政党。民主党派从它产生那一天起就是以温和的改良派政党出现,其社会基础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、城市小资产阶级和他们所联系的知识分子及爱国民主人士。他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政治走向。因此,考量知识分子与政治的关系,有助于理解民主党派在中国政治生态中应该发挥何种作用,以及如何发挥作用的内在逻辑。

    文化基因与政治传统。中国积累了丰富的大国治理经验,发展出一整套治理大国的“士人政治”传统,保存了文明的源流。这一传统也造就了中国政治体系的开放性。

    知识分子与士的精神。知识分子是现代概念,中国的知识分子被称为“知识分子”之前,叫做“士”。士的精神塑造了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品性和特征:首先,士志于道。以“道”自任,是中国知识分子最强烈和最本质的特征。用“道”的传承来实现天下大同的理想社会和理想人格。中国知识分子传统从孔子开始就不仅是“坐而言”的理想主义者,更是“起而行”的道德实践者。中国知识分子独特的品性,塑造了中国民主党派独特的气质和灵魂,也使中国的政党制度体现出独特的文化特色。

    三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的责任担当

    新中国成立后,民主党派性质的界定历经变迁和曲折,改革开放后,逐步发展为“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政党”、“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参政党”,及至“同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”。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参政党直接联结起来,明确了民主党派的政治属性。

    中国政党制度是共和国的开国元勋为了国家长治久安、“跳出政权兴亡历史周期率”,基于人民民主专政的逻辑而构建的一种制度设计。民主党派存在的价值,从政治架构上看,列入了国家基本政治制度;从政治功能上看,“就是长期共存,互相监督”;从民主价值上看,民主党派以民主为价值取向,与中国共产党有共同旨归,作为参政党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的有机组成部分,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的重要呈现。

    参政党的首要责任是政治责任。政党是政治组织,参政党的政治功能和民主价值应得到多元化立体化的体现。民主党派不仅要讲政治,还得干政治,还得干好政治。讲政治讲的是立场和方向;干政治是政党存在和发展的基本价值;干好政治是要把握尺度,准确定位。写好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篇大文章,既是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,也是以知识分子为主要构成的民主党派存在价值的具体体现,更是举好旗、走好路的方向问题。参政党当以君子之德行、渊博之智识、专业之素养、学以致用之能力,不缺位、不越位,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、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才智。

    (作者杨安娣系民盟吉林省委主委)

    上一条:从双周协商座谈会看人民政协定期协商座谈会制度的发展 下一条:立足新起点 着力新作为

    关闭

    copyright@2007 www.yrxfsrfa.cn All Rights Reserved
    版权所有:州政协办公室所有 电话:0977-8222046
    技术维护:海西州人民政府电子政务技术中心
    青ICP备16000544号-1

    青公网安备 63280202000051号

    返回首页  |  加入收藏  |  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