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,更是经济发展的“晴雨表”,优化营商环境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、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,是一个地区吸引要素聚集的关键所在。近年来,乌兰县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州决策部署,始终坚持营商环境就是生产力、竞争力,加快转变政府职能,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着力提升政务服务水平,持续提高各类市场主体对营商环境的满意度,为增强全县发展竞争力、加速追赶超越作出了积极努力。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取得了成绩:一是持续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。探索推进高频事项向“跨区域通办”衔接,行政审批事项和公共服务事项网上可办率分别达92.4%、90%。投资95万元建成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。探索推进领导干部进大厅办公,实现服务零距离。持续深化投资“审批破冰”工程,全面推行一次性告知和容缺审批+承诺制,网上办结率100%。营商环境满意率达97.8%,企业“少跑腿”“零见面”成为现实。二是加大助企纾困力度。全面落实国家六个方面33条和青海省九个方面40条稳住经济大盘一揽子政策,争取省州资金1897万元,安排县级资金600万元,帮助重点企业及中小微企业渡过难关。为全县承租国有企业房屋的56家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户减免房租555万元,减免旅游企业承包费386万元,全力稳住市场主体。落实税费优惠政策,缓缴、减免各类税费7768.76万元。三是建立“企业首席服务”制度。建立“双招双引”帮扶工作交流制度,进一步丰富完善《乌兰县投资指南》,形成了一体化、一条龙服务体系。四是促进消费回暖复苏。组织开展直播带货、家电下乡、超市促销等线上线下推介和促销费活动,积极培育促进新型消费,基本生活类、部分消费升级类商品快速增长,发放各类消费券、代金券191.4万元。不断健全县镇村三级物流配送体系,大力发展农村电商产业,完成下行件配送47.62万件、上行件揽收2350件,实现交易额1310万元。
总体上讲,乌兰县营商环境改善的效果是显著的,不过仍然存在一些“短板”,影响着企业家们投资的信心、创新的热心、做实业的专心以及高质量发展的恒心。一是思想认识程度不够,机制体制亟待健全。个别部门对优化营商环境的认识还不深刻,履行职能职责还未由“重管理”转向“重服务”上来;系统推进“十大行动方案”方面还有差距,各部门具体职责还未落实,工作推进不够系统深入。二是行政服务意识不强,审批效能有待提升。政务大厅授权不充分、运行不规范,个别部门迟迟没有进驻行政大厅,部分单位自建系统与青海省政务服务一体化认准平台2.0系统无对接;并联审批还不尽完善,相关运行机制不够健全,部分职能部门审批事项还比较繁杂,很多申报及审批事项权限没有下放到县级部门,执法部门需要协调省州部门申请与审批,造成拖延办理;企业利益诉求还缺少有效的表达反映途径,部分涉企政策、补助公开形式单一,知晓度不高,程序繁琐、申请困难,在执行层面还存在不及时、不到位等问题。三是市场主体活力不足,发展后劲有待增强。乌兰县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,在硬环境建设方面减弱了客商的投资信心;各职能部门重审批、轻监管,重处罚、轻服务的问题还不同程度存在,执法监管协同机制薄弱,多头监管、重复监管检查的现象没有根除;金融、担保、信用等产业的服务体系不够完善,信贷产品种类少,企业融资渠道单一,各类金融机构分口管理经营,没有形成支持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发展的金融合力;项目用地落实难,土地指标不足、征拆难、建设滞后、使用效率低下;法律、金融、知识产权?;さ确矫娣窕”∪酢⒘α坎蛔?,在人才招聘、就业培训服务上措施不多。
针对当前营商环境的现状,要坚持问题导向,加强协作联动,进一步改革创新体制机制,营造稳定公平透明、法治化、便利化营商环境,促进全县高质量发展。因此建议:
一、强化组织领导,建立长效推进机制。一是建立健全长效推进机制。加快制定出台优化营商环境具体措施和办法,建立衡量和考核服务效能的量化指标和涉企绩效考核评价指标体系;建立企业投诉工作联席会议制度,进一步完善企业投诉举报台账管理、调查处理、转办交办等制度。二是强化效能监督。把优化营商环境纳入行政效能监察工作重点,认真开展各项涉企政策督导落实;加强诚信社会建设,对在招商引资中的违约失信行为进行集中清理、督办、规范,依法?;ね蹲收吆戏ㄈㄒ?/span>。
二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,夯实经济社会发展基石。一是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支持力度。鼓励社会资本投入,加强基础设施的规划和建设;积极协调水、电、气、暖供应企业,强化信息公开,拓展服务方式,提高保障能力,切实满足企业生产运营需求。二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。加大城乡环境卫生治理,提高城乡生态建设水平,加快推进特色鲜明、富有活力的新型城镇化进程,让优美的生态环境成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力和竞争力。
三、强化服务理念,提升行政服务效能。一是强化平台建设。加大人力、物力和财力投入,以高标准、高要求将政务服务中心建成优化营商环境的有效载体,真正实现“只进一扇门”“最多跑一次”的目标。二是提升行政服务效能。深化“放管服”改革,全面清理重复变相和违规审批,改串联审批为并联审批;开通企业重大投资项目绿色通道,加大“多证合一”“多评合一”应用力度,实行“一窗受理、集成服务”;探索打造管家式企业服务中心,实现企业项目投资和生产运行全周期管家式服务。三是加快信息化建设。加快推进政务服务一体化平台项目建设,实现自建业务系统与省级政务服务系统互联互通,加快实施高标准一网通办;购置政务材料智能存取柜、不动产制证一体机等智能设备,构建“24小时自助服务区”“互联网+政务服务”体验区、政务服务综合受理区和后台集中审批协同中心的“三区一中心”功能布局。四是畅通政企沟通渠道。完善政府信息公开方式,依法主动公开涉企政策、信息;开展企业走访联系活动,主动为企业提供法律、政策和信息服务;大力培育、壮大中介服务行业,营造服务高效、公平竞争、监督有力的中介服务市??;建立健全企业问题反馈直通机制,以实际行动解决企业诉求。
四、优化要素供给,全面激发市场活力。一是高效集约利用土地。从严配置土地指标,严把项目审核关,严防圈地占地现象;加大存量用地挖潜力度,及时清理、依法收回闲置土地。二是依法维护市场秩序。全面推行市场监管清单制度,合理确定抽查比例和频次,实现“双随机、一公开”监管全覆盖。三是着力缓解融资难题。进一步加大金融对实体经济的支持力度,用足用好小微企业担保基金,不断丰富企业市场化融资手段;简化续贷办理流程,支持正常经营的小微企业融资周转实现“无缝衔接”。四是注重招才引智。加大人才引进奖励力度,完善人才配套服务,做好人才发展规划和人岗匹配工作;加快构建低门槛、低成本、便利化、开放式的创业孵化平台,打造充满活力的创业创新环境。五是推进惠企政策落实。完善涉企服务管理,及时推出各项惠企政策,制定中长期惠企政策方案,推进惠企政策量化。六是营造公平法治环境。进一步建立完善涉企法治化营商环境风险防范机制等制度机制,严厉打击涉企违法犯罪行为。
五、强化宣传引导,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。积极挖掘“放管服”改革的正面典型,传播优化营商环境工作的“好声音”和 “正能量”;及时曝光不作为、慢作为及“吃拿卡要”等行为,切实营造营商环境良好氛围。